2009-12-31

【左右看】ECFA,社運怎麼辦


【左看】左翼回應ECFA芻議
李亮(文字工作者)


ECFA爭議至今,藍綠政黨吵得不可開交,大小工商團體也幾乎全面動員,卻遲遲不見社會部門的左翼力量對此提出看法。固然台灣社運近年來聲勢低迷,無法進行深入產業研究提出全面對策,但應仍可本於基本立場,提出相對的制衡措施。

首先,ECFA目前仍是白紙一張,確實造成社運回應與評論的困難。但各大工商團體早已透過檯面上與檯面下的各種管道,拚命填塞其與ECFA有關或無關的訴求,社運實在沒有理由不依樣畫葫蘆,把自己的各種訴求連繫上ECFA。例如,政府信誓旦旦會補償受ECFA傷害的弱勢產業與勞工,但按照目前政府為財團減稅、惡化財政的趨勢,未來政府還有多少財政能力進行此種「補償」,非常可疑;左翼似可就此提出類似「先矯正稅制不公,再談ECFA」的提法。

再回到自由貿易的基本面來看,兩岸的大資本勢將同蒙其利,而如何為兩岸受害的工農與小資本搭建共同的團結基礎,當是回應ECFA的根本原則。準此,左翼或可針對台商,提出延續反血汗工廠精神的勞動、環保與社會標準,既挑戰資本的為所欲為,也有別於保護主義式的傳統藍綠條款。


【右看】社運也該脫美入亞
王放(政治評論員)


自由貿易的施行,自1980年代以來每每引起各國國內的政治動盪,前有WTO西雅圖會議的失敗,後有韓美FTA、美國牛肉議題引發韓國百萬人上街抗議的巨大浪潮。惟獨台灣在1990年代以後社運一蹶不振,面對加入WTO問題時的回應軟弱無力,遇上目前吵翻天的ECFA議題更是完全禁聲,除了針對政府的打壓或資訊不透明喊喊民主、人權之外,竟沒有其他論述,想像力之貧乏,完全令人跌破眼鏡。

這一情境雖然不堪,倒也不是全然令人意外。東亞國家的發展,本就與西方老牌民主國家有很大不同。不僅素來並無民主傳統,經濟發展的過程更是與威權統治密切結合,始終沒有形成真正成熟的中產階級作為民主的堅實載體,多的是走向現代化的開明專制,如新加坡、中國大陸。台灣極力追求西方式的民主,但經濟持續低迷、政治惡鬥不斷,公民社會的力量發展多年依舊貧弱,不啻是華人社會不適合西方民主的証明。

既然如此,何不以ECFA為契機,趁此與中國大陸在經濟、文化層面重新連結的機會,轉入脫美/歐入亞的大潮流,對這20年來的發展進行反思,別再迷信西方的公民社會模式了。

From:台灣立報2009.12.30

2009-12-24

Tehran 2009


去了一趟德黑蘭。

好像有些想說的,但話到嘴邊又消失了。

不多說,看照片吧:Tehran 2009

2009-12-17

【左右看】世界人權日

【左看】淪為作文比賽的人權公約
李亮(文字工作者)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官方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其中的重點之一本是今年甫完成審查、生效程序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兩公約,但此間習於玩虛弄假、視法律為空文,無人細究公約究竟寫了甚麼,不知公約其實打了台灣政府好幾個耳光。

以《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為例,該公約第七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工作者所獲報酬最低限度應能維持本人及家屬符合本公約規定之合理生活水平;此乃國際上所謂生活工資或維生工資。但台灣的法定最低工資1萬7,280元連工作者自己糊口都嫌少,遑論以此維持「本人及家屬」之合理生活水平。

又,該公約第七條第四款規定,締約國應確保工作者之休息、閒暇、工作時間之合理限制與照給薪資之定期休假,公共假日亦須給酬;可是台灣的家護移工無法休假的問題,多年來不見官方積極作為,日前移工團體再度上街抗議。

再如,公約第十三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高等教育應根據能力,以一切適當方法,特別應逐漸採行免費教育制度,使人人有平等接受機會;對照台灣的高學費趨勢,真是諷刺極了。


【右看】自欺欺人的「軟實力」
王放(政治評論員)


台灣於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舉行多項系列活動,今年除了加入《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的批准、生效的新內容之外,不外乎是老一套的民主、人權、法治回顧與宣傳,其中除了美麗島30周年相關的政治花絮之外,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重提與對岸的人權角力。

台灣向來自傲於自己的民主、人權遠勝中國大陸,在中國經濟崛起、台灣經濟相對黯淡的此刻,此種「軟實力」更成為台灣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極重要的優勢。然而,質言之,台灣的民主與人權正如台灣的科技產品一樣,其技術專利都仰賴宗主國的認證與授權;馬總統在多個場合自述其於當選就職總統時,接到小布希總統的祝賀稱台灣為民主燈塔,感動到幾乎落淚,反映了台灣民主人權仰賴美國認可的心理結構。然而,如今的美國陷於經濟危機,在財金與各項國際議題上尚須向中國彎腰,高舉民主人權箝制中國大陸的戲碼早已偃旗息鼓,低調復低調。

在美國霸權相對衰弱、中國日漸崛起的氛圍中,重彈帶有冷戰遺緒的人權「軟實力」論述,恐不只是尷尬二字可以形容。

From:台灣立報2009.12.16

2009-12-13

【左右看】勞動黨高偉凱當選縣議員

【左看】舊瓶出新酒
李亮(文字工作者)

在剛結束的地方選舉中,隸屬勞動黨的高偉凱以4,736票,當選新竹縣議員。對台灣的普羅大眾來說,此一發展象徵著台灣政治在藍綠之外新突破;而對於社會運動而言,此一事件則堪稱舊運動的新發展。

勞動黨長期經營桃竹苗地區的工人組織,高偉凱本人更是長期投身工運與基層工會服務工作,對於工人的處境有深切體會。他本人也為了瞭解工人、推動工運而進入工廠工作或當計程車司機。即使要介入政治,他也不曾「聰明」地選擇主流的政治投機,而是從基層拉出一貫的工人勞動權利與社會福利作為其競選政見,使其當選成為普羅大眾的一次真正的政治表達。

更值得注意的是,勞動黨的組織運作方式可謂非常「古典」。從平時的工會經營、工人組織勞教、抗爭手法,乃至選舉期間的宣傳造勢與政見訴求,從訴求對象、語言到形式等,無不是早被某些後現代論者判死刑的老一套,但恰恰是這些對左翼而言再傳統不過的基本功使其勝選。

拋開各種貌似新穎的組織手法、策略與理論,高偉凱的勝選再次證明了左翼只有回到根本、組織群眾,才可能產生真正屬於自己的新政治力量。


【右看】經濟危機是最佳助選員
王放(政治評論員)


本次地方選舉,勞動黨高偉凱在竹北攻下一席議員席位,儘管就整體政治生態而言無足輕重,對於積弱不振的台灣社運而言卻已是莫大的成績。但正是因為社運積弱已久,光靠社運力量絕無可能使高偉凱勝選,使得這次勝利顯得十分特殊與偶然。

仔細分析高偉凱勝選的因素,除了新竹當地的藍綠各自陣營內部的分裂與疏忽之外,更重要的是竹北地區近年來新湧入數萬名到竹科及其附近工作者,這些人游離於傳統的地方政治網絡之外,給了勞動黨開拓新群眾基礎的機會。勞動黨向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其毫無保留的統派立場,但由於地方選舉基本上無涉統獨,使得這一問題在地方選舉中相對不凸顯。

最重要的,2007年起的世界經濟危機對竹科造成的重創,無疑給勞動黨此一左翼色彩濃厚的團體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在全球經濟危機下,不僅許多傳統產業面臨破產、關廠,就連高科技的竹科園區及相關產業也遭遇困難,無薪假者比比皆是,其中台積電的裁員風波無疑最具指標性,積極介入此一風波的勞動黨,則在本次選戰中獲得最豐碩的回報。

歷史上經濟危機常推動左翼的發展,台灣看來也不例外。

From:台灣立報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