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0

【當兵】本事

到新訓中心的第一個晚上,連長在晚點名時對他們發表講話。一百多個新兵呈立正姿勢,集合在營舍前方的空地上,釘掛在營舍外牆的照明燈直刺著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幾乎看不見連長從連長室走出來的過程,只在眾人的靜默之中聽見鋁製紗門的開闔、值星班長的口令、眾人稍息並迅速恢復立正姿勢大喊「連長好」。

然後,作為連長的那個黑影,雙手叉腰站在走廊上對他們講話。

講的內容無非就是乖乖當兵就能平安順利之類的話,後來的L已無法確切記述,就連他的聲調、他的形貌,L也沒有把握能夠辨識出來,但是,L至今依然記得連長的一段開場白,那段開場白是這樣的:「現在外面社會很亂,但是當兵很單純,長官、幹部說什麼你們做什麼就對了,至於什麼軍購案、統獨之類的,不是你各位需要關心的,你也管不了……

各位都是沒有本事才會來當兵的,我這樣說沒錯吧?我們也不用假裝,講些冠冕堂皇的話,事實就是如此,你如果有本事就不會進來了。既然沒本事,各位就不要想太多,好好當兵……」

連長的講話在L心中引起了兩個疑問。

第一個疑問:「我究竟是沒本事的人,還是沒有施展本事的人?」

不用想也知道,L的答案傾向於後者,因為沒有人,尤其是身在部隊中的男人,會心甘情願地承認自己是沒本事的窩囊廢。

他想起了朋友們曾經告訴他的數十種看來並不困難的逃兵手段。L當然有充分的技術條件來施行這些手段,但是每當出現這種類似鼓動逃兵的氛圍,他總是不置可否。一個最明顯原因是這些手段總是指向身體的殘缺,因而不僅不光明磊落,更會危及L自己的男子氣概。一個把身體弄殘缺的男人,似乎並不僅僅傷害了他自己的身體,同時也傷害了他自己的心靈;強健的身體與強健的心靈之間似乎具有某種必然關係。

因此,L更多地想起了另一種本事,即他所能動用進行關說的各種社會關係。透過這種由不服氣激起的回想,L似乎在自己的心裡稍稍對連長扳回了一城,維持住起碼的自尊心。後來他與其他新兵談到這件事,令L大感意外的是,許多人也紛紛表達了一模一樣的感想:大家都極力表示自己並不是沒有本事,只是不想施展罷了。這麼一來,他們作為新兵(或男人?)的自尊便共同得到了維持,並且透過普遍化而互相強化了。

這一自尊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十分重要,他們以此來自我區別於另外兩種人。區別於哪兩種人呢?一種是達官貴人子弟,他們沒種、畏苦怕難、運用特權、花錢疏通、詐欺、畏怯、不愛國;另一種則是死老百姓,即同樣畏苦怕難卻沒本事、窩囊、心裡抗拒卻又不得不當兵的人。至於他們自己,那當然是遊刃有餘、吃苦耐勞、能屈能伸、顧全大局、勇敢面對挑戰。

這難道不正是企管大師與莒光日的政治宣教所鼓吹的理想典型嗎?

不過,他們幾乎全部都自稱是有本事而不願施展的人,但按理來說,有本事的人不至於如此眾多而普遍。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懷疑,他們很可能其實真的沒錢、沒資訊、沒管道、沒能耐、沒種逃兵,他們這種不服氣的反應,很可能只不過是虛張聲勢、自我安慰,類似於某些小混混在威脅失敗時對旁人說,好吧,老子就姑且饒你一次。

小混混總是停留在威脅的層次,從不願或不敢真正採取暴力行動,同樣的,這些或許有本事的新兵也從來不曾將他們的本事付諸實行,因為證實的可能性同時也伴隨著證偽的可能性。而正是由於在現實上既未證實也未證偽,他們就能夠永遠自稱是有本事而不願施展的人;反過來說,如果證實了,那他們就不會在那個夜裡站在營舍前方聽連長講話,如果證偽了,他們就無法再如此自稱。

他們這種行為並不僅僅是自欺欺人。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真假,而在於效果。奇妙的地方在於,不論他們自稱的本事是真還是假,其主觀上對他們自己的效果都一樣:他們都在形式上維持住了自己的自尊,建立了某種自我認同,並以此自我區別於另外兩種人。儘管可能有點心虛,但他們都自覺地將自己鑲嵌進一個特定的形象中。換句話說,他們的反應其實是一種自我表演,在其中,他們都是遊刃有餘、吃苦耐勞、能屈能伸、顧全大局、勇敢面對挑戰的人。

第二個疑問:「如果我是沒有施展本事的人,那我為什麼不施展?我為什麼要當兵?」

既然現實的實力問題(本事)據說不是問題,這裡,李亮及其他新兵便不得不求助於某些「精神性」乃至「道德性」的答案。

當就當,有什麼好怕的?在自我區別於另外兩種人的過程中,他們賦予自己某種不怕苦、不怕難的氣質,某種「阿莎力」。

欠國家的把它還完就是了。一種模糊的社會契約論,將自己的似乎是自由選擇的當兵行為,納入某種權利義務的倫理學,從而巧妙地迴避了強制性的國家暴力,顯得似乎我本可以賴賬,但我講信用、深明大義……

當兵沒什麼,不想為此動用關係。看起來是功利主義的算計,衡量當兵與動用關係兩者的成本效益,但這難道不正是一般人情倫理中常講的「留有餘地」嗎?這難道不是一種廣受重視的做人處事的品德嗎?

為了不當兵而把身體搞壞是最不值得的。使用各種醫學手段逃避兵役不一定會把身體搞壞;好好當兵不一定不會搞壞身體。貌似成本效益的考量背後,存在著不當兵→身體有問題→人格心理有問題的邏輯。把身體搞壞不值得,把人格心裡搞壞更不值得。

男人就是要當兵。有本事而不施展,恰好從反面突出了這些新兵心中深植的意識型態的控制力量。這種意識型態不是個別人的幻想,而是社會性的,並受到一系列精神與物質因素支持。

2008-07-07

列寧的一生‧健康的定義

一個人的健康就在於他的感情活動表現得清楚明確。

列寧同意這個定義。

他說:正是這樣,一個健康的人如果想吃東西,那就是真正想吃;想睡覺,那就是真正想睡,他不會去考慮要睡的是軟床還是硬床;如果他要恨,那同樣也是真正的恨……

----------------
From:《列寧的一生》,96頁。

2008-07-04

【立報左右看】中研院院士批語言暴力

【左看】名嘴未必錯
李亮(文字工作者)


中研院院士會議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提案,痛陳台灣社會充滿語言暴力,亟待透過教育導正;此言一出,名嘴、立委們或辯護、或反擊、或再次互相攻擊,總之是顯出了內心的焦慮。如此來回混戰之中,我們看到了一場笑劇與一場悲劇。

院士個個學養深厚甚且有諾貝爾獎加持,佔盡知識位階的最高層,即便對非其專業領域發言,我等草民依然洗耳恭聽、不敢輕忽,怎料此番聽到的比遭人議論的李遠哲言論還要遜色;媒體惡質、名嘴囂張,並祭出「教育」作為101招,這,難道是需要讀很多書、作很多研究才講得出來的話嗎?院士見解直追,不,是不如販夫走卒,著實令人發笑。

而悲劇在於,名嘴的「不喜歡就轉台」說與立委的「不激烈沒選票」說,除了自曝其市儈性格之外,更暗示了這一切問題的來源遠遠不是語言、道德人心的問題,而有其政治經濟的結構基礎。當政治如同綜藝一般被消費商品化,當國族議題之外的社會議題被消音,民眾也沒有其他人民組織可以使力,而只能求助於淺碟化的代議政治的時候,院士們光談導正語言,不正是再次掩蓋了這些結構問題嗎?


【右看】院士未必對
王放(政治評論員)


中研院海內外院士齊聚一堂,提出了立委問政、政論節目的語言太過暴力的問題。此論一出,名嘴們有的怪罪於對手野蠻,有的直接回批院士應該謹守專業。立委們則多半高聲附和,同時強調「都是別人的錯」,也有的直接罵院士自己也有問題,應該先檢討自己。

豈不怪哉?!些平日誰也不服誰、死也不被說服的人,在院士面前突然變成犯錯被老師抓到小學生,狡辯、承認、推拖、頂嘴,就是不敢像平常那樣大聲說:我是對的。怎麼都沒有人質疑院士批評的根本前提:政治言論真的惡質化、暴力化了嗎?

如果拉長歷史來看,台灣目前的政治言論遠遠沒有威權統治時期的惡質。諸如「萬惡共匪」、「殺朱拔毛」、「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三合一敵人」等等用語,比起今日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語言不止透過扭曲歷史、背離本土的欽訂教科書強力灌輸,更有數以百萬的黨政軍警特隨時準備出動,用直接的物質暴力維護這套語言秩序;這哪是今天在電視上嚷嚷的名嘴所能比擬!

因此,歷史地看,台灣的政治語言已在逐漸淨化中;院士之論可以休矣!


From:立報左右看2008.07.04

【立報左右看】暑假打工潮

【左看】前後夾擊的焦慮
李亮(文字工作者)


暑假前夕,人力仲介網站發佈調查,指出八成以上的大學生都準備要打工。過不了幾天,又有另一家人力網站指出,今年有14%的中小企業準備裁員,將近一半會減少聘僱,失業情況恐再惡化。這一前一後的兩則消息正反映了擠壓今天青年的兩股力量。首先,打工的學生中超過六成都是基於經濟需求,這反映了近年來多數家庭所得成長凍結、各類物價卻節節高昇的困境。另一方面,未來就業前景黯淡,也使青年充滿焦慮,提前被推向就業市場。

在這兩股力量作用下,許多矛盾、衝突遂應運而生。比如,企業主經常抱怨現在畢業生本職學能不佳,但若學生在學期間就必須大量打工,又如何要求這些學生能對學校課程投注多大心力?再如,在學生打工多出於經濟因素、且七成打工與所學並不相關的情況下,企管經理人大力宣傳打工可以提高未來的就業力,更顯得相當自欺欺人。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體驗社會、鍛鍊態度並不一定要透過打工的方式來進行。種種為打工、體驗職場護航的說詞,恐怕脫不了企業裁員、勞動彈性化政策的幫兇嫌疑。


【右看】職場體驗不嫌早
王放(政治評論員)


暑假來臨,你的孩子開始打工了嗎?如果還沒,小心,你的孩子已經落伍了!日前國內知名人力仲介網站發佈調查統計,有八成以上的大學生都計畫要在暑假打工,使得六月份的求職量暴增。事實上,今天的學生並不是到了暑假才打工,根據教育部與勞委會的調查,大學生經常打工的比率都超過五成,在學期間曾經打工的比例更高達八成。

儘管歷次調查都顯示學生打工的動機是賺生活費或貼補家用,但體驗職場、獲取人脈經驗依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動機。尤其在大學學歷普及化的今天,要能在眾多畢業生中勝出,除了文憑學歷與能力,更重要的往往是工作態度。正如前述人力仲介網站對雇主的調查指出,現在的雇主往往重視態度超過專業能力,使得透過打工提前體驗職場顯得更形重要。這也是在官方調查中,學生自己面對打工與所學大幅背離,卻依舊認為打工有助於未來生涯發展的原因。

過去「哲學家皇帝」融合理論學習與實務工作的理想,如今在競爭空前劇烈的全球化年代成為常態,不能不說是一種曲折的社會進步。


From:立報左右看2008.07.03

2008-07-01

【當兵】幹什麼緊張兮兮

幹什麼緊張兮兮?
你知我知逃兵不能解決問題
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
扣掉更多的假期,
派出更多的憲兵,
法官與社工的經費源源不絕,
耳提面命的家長們更加沒日沒夜,
一拖拉庫一拖拉庫的
文宣與電視機,
將我們像垃圾一樣埋起。
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

幹什麼緊張兮兮?
你知我知短裙與女主播永遠是對的。
還有扮相不佳的社工老師,
還有印成書上了電視的,
還有千百萬人驗證過、
企管大師掛保證的。
你各位千萬不要搞不清楚狀況。

崇文尚武,握筆如槍;
動心忍性,攻略商場。
同舟共濟,手足情長;
買車買樓,娶妻行房。
讓你各位的青春發熱發光,
明天燦爛輝煌,
你他媽的有誰不願有誰不想!

幹什麼還要緊張兮兮還要逃兵?



【當兵】逃兵?

當然,對於上述場景,這群役男日後將作為老鳥,回想起當時的緊張反應並極力嘲笑之:「菜癟巴就是菜癟巴!」但此刻站在月台上的L對他日後的這個回想一無所知;旁人的一句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幹!逃兵。」

不得不承認,用「逃兵」一詞來稱呼那傢伙確實太過粗暴,或是…怎麼說呢…對了,太過武斷,不像是尚未入伍的他們會使用的字眼。即便他好手好腳,膚色接近戶外運動充足的古銅色,肌肉緊實,身高180腳上還蹬著籃球鞋,也還是不能就這樣斷定他是假裝的。據說這叫做依法行政,類似刑法中的無罪推定原則;在有證據證明他蓄意逃兵之前,都應推定為誠實、真有病、非逃兵,等等。

瞧,看來是他的媽媽與姊姊的兩人拿著一張A4的單據圍著女公務員,臉上還帶著怒氣:不是這樣說,小姐,我們之前就有申請了,是剛剛醫院才把這張證明印出來(那個「應該不是逃兵」的傢伙趨前想要說明自己的病情,才剛剛吐出「我是後十字韌帶」這幾個字,就被看來是他姊姊的女人揮手擋住,示意他閉嘴)。可是這並不是正式的鑑定報告,只能算是意見書。女公務員皺著眉頭說。什麼啊!你們又沒講清楚,現在要臨時去哪裡弄什麼鑑定報告!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子……男公務員似乎感受到某種壓力,趕忙走過去接過女公務員手中的單據,並擺手示意諸位女士到一旁詳談。女公務員和媽媽移動了位子,姊姊則留在原地,掏出手機開始打電話。不是,他們不收啊,說要鑑定報告……嗯嗯……可以這樣處理嗎?……好,好,我知道……嗯,好……

不論如何,在場的百來件國軍新裝備還不知道逃兵的認定標準,也沒聽過什麼無罪推定原則。我們不確定他們心中是否開始偷偷比對自己能否免役,我們只確定,男公務員完全沒必要緊張,因為百來個人只是楞楞地、沉默地看著這一幕。

他們不知道,在之後的一個月中,他們會開始後悔自己怎麼沒有加入或是阻止這一幕,接著,他們之中的某些人會真的加入這一幕,以至於另一些人必須以兩、三週一次的頻率被迫不斷複習同一情節:一個逃兵、兩個逃兵、三個逃兵、四個逃兵……,然後,還要在莒光作文簿上發表以「有效壓力管理,落實防逃措施」為標題高談闊論,其實不過是照抄電視上穿著短裙的上尉女主播(或是某扮相不佳的社工老師)的話;同時則在生活感言欄完全徒勞地抱怨:「爲什麼一個人落跑全連要被扣假?誰知道他爲什麼不想回來?那個王八蛋我們哪管得到啊!」接著──當然還沒完──是以「逃兵是懦弱的行為」為開頭的個人心得報告,一遍、兩遍、三遍、四遍,還有後面的下課十分鐘,W陪著愁眉苦臉的L在廁所裡一字排開漏水的小便斗前面聽到不斷複誦的同一心得:「幹!那小子回來一定要給他好看……」或是,「喂,你們排是會不會教啊,若是教不來,就調過來乎恁祖媽來甲教訓……」

十點多了,L看到在他們按女公務員的帶領魚貫走上即時趕到的火車之際,男公務員仍留在月台上繼續和他的媽媽與姊姊談話,那個「應該不是逃兵」的傢伙則被晾在一旁。直到火車駛離,他們仍在那裡。由於拉開了距離,我們並不確定那傢伙的嘴角是否浮現一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