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看】馬多夫化的資本主義
李亮(文字工作者)
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人們似乎非常需要一些個人作為目標來指控、究責。近日的馬多夫詐騙案就是最新的例子。人們多集中於馬多夫的詐騙手法如何導致投資者的錯誤信任,最終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但是,今天的金融危機卻明顯不是起因於錯誤地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因為今天的銀行直接評估投資風險與信用的機能早已弱化,而是依賴統計模型進行估算,且此種估算的職責又再進一步分派給信用評等機構,致使信用風險評估與放款者系統性地分家;同時,傳統的資金安全閥也被據說可以分散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代替,發行越多,放貸數額就可以衝得越高。
當然,這絕不是說馬多夫僅僅是無辜的代罪羔羊;其人確實利用富人社群的心理,以高明的形象包裝作掩護遂行詐騙。但即使如此,其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人們普遍低估風險、高估信用的態度,卻也是數年來的金融泡沫制度性地鼓吹起來的,而且深植於各投資機構、評等機構乃至監管機構的作為與架構之中,並非早有破綻可尋的馬多夫個人所能鼓動。
質言之,馬多夫不過是早已馬多夫化了的資本主義的副產品。
【右看】有錢人想的和你沒兩樣
王放(政治評論員)
自由市場本應是歷史上最平等、最蔑視權威的力量,但台灣的小股民與投資大眾卻總是習慣膜拜大師,股神、財經名嘴與富人的成功經驗充斥財經書刊,「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想法深植人心,人人唯恐自己不只是輸在起跑線,恐怕在心靈深處就已敗北。
馬多夫詐騙案的爆發,除了再次證明華爾街鉅子多為貪婪狡詐之徒,更無異是對上述風潮的當頭棒喝。曾經擔任那斯達克主席的伯納‧馬多夫,靠著經營上流社會關係與動人的持續獲利紀錄,形成一個類似高級私人俱樂部的網絡,非經介紹不得加入。而就像沒有人會去懷疑五星級飯店的廚房衛生一樣,這些加入馬多夫圈子的超級富人也對馬多夫深信不疑,而且正由於許多知名富人的加入、及其尊貴與秘密、專屬的包裝,對馬多夫的懷疑、檢視也會被理解為一種冒犯,同時會被馬多夫掃地出門。
這種玩弄人性心理、財務上以新投資者的錢償付舊投資者的龐茲詐騙手法,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卻有一大堆超級富人與投資機構落入陷阱,總損失估計達數百億美元。面對詭譎多變、資訊不對稱的自由市場,眾生一律平等,有錢人與你我其實沒兩樣。
From:立報言論廣場2008.12.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