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7

【當兵】終究還是沒射出來:鍋蓋頭(Jarhead)



想像你是個飢渴的慾男,看過不少A片、聽了很多長輩或同儕的風流史而立志轉大人,於是花了很長的時間鍛鍊身體尤其是下半身,精讀性愛指南自信已具備高超技巧,經過漫長等待終於說服女人與你上床,你甚至還吃了大補丸、威而剛,提槍上陣時卻發現你的馬子完全不如你想像的那麼回事,不僅身材差勁聲音難聽,愛撫過程意興闌珊配合度低,更慘的是到了最後關頭她的爸爸媽媽竟突然出現,硬生生將你們分開……結果,你依舊保持處男之身,終究還是沒射出來。

《鍋蓋頭》就是一部這樣的「反高潮」電影,片中挪用了大量的一般美式戰爭片語彙(註一),然後再以一段段精準的寫實場景予以解構,冷冷地嘲諷了歷來戰爭片的主流傳統,也間接透露出對美國進行波灣戰爭的不屑,在敘述過程中還保持著一貫的低調詩意。

本片精準捕捉了當兵過程中的一個面向,即:你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消磨在無意義的小事上,或者為了一些無意義的小事而受罪,各種生活習慣、感情與意義多多少少會遭到壓抑或扭曲,但也說不上什麼大悲大喜,有的只是荒謬。當你卷進一個龐大的科層制的規訓機器裡,一切都是零敲細打出來的,所謂的勝利英雄或壯烈失敗,說穿了都是書生的幼稚想像。

書中主角渴望真正作戰,一方面反映了戰爭機器灌輸給他們的崇高信念,但更多是來自於對平庸生活的無意識反叛,以及對於訓練過程中的各種機械操練的超越衝動,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規訓機器潛在的暴力本質。這種衝動最後得不到發洩,正宣告了這些信念與衝動不過都是一種個人的浪漫幼稚。

這些,都是本片的成就。然而,如果我們稍微拉開當事人的視角,從戰爭整體的意義的角度來思考,則影片最後停留在射精不成的鬱悶以及「我們仍在沙漠中」的疏離感,就顯得自我侷限與書生氣,很容易又停留在個人際遇不佳與壯志未果的層次,錯失了反思戰爭意義的機會。

停留在「終究還是沒射出來」此一層次,最壞的情況是使人更加努力把握為戰爭賦予意義、完成英雄壯舉的機會,較好的情況則是停留在持續的荒謬感以及(用國軍用語來說)「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空缺之中;而這一空缺,仍很容易引來另一波意識型態的傳喚與非理性意志的暴衝。

這可能與原著小說及本片係以親身經歷者口吻進行敘述有關,但是,比較好的作法也許是設法利用各種手法把問題尖銳地提出來,刺激觀眾自己思考。

另外有一點值得一提。本片所描述的從軍經驗與台灣的當兵經驗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軍中的紀律規訓與次文化、漫長無目標的等待、兵變以及各種生活細節等。但其中有一個重大的差異是:本片沒有台灣軍中常見的打混摸魚、各自鑽營、上下交相賊等等面向。在《鍋蓋頭》片中,即便充滿無聊等待、結局令人沮喪,但所呈現出來的軍隊樣貌畢竟相當「精實」,而且長官基本上皆盡責、有能力還帶點風趣,並沒有偏離主流美式戰爭片中的形象太遠。

是美軍實況確實如此?還是本片不想就此多做挑戰?我不知道。

註一:其中也有許多是著名反戰影片的語彙,如庫伯利克的《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