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2

【左右看】茉莉革命的成因

【左看】經濟的悖論
李亮(文字工作者)


對於持續進展中的北非中東「茉莉革命」,流行敘事大致認為其起因是經濟危機導致民眾貧困、失業,進而點燃對腐敗專制政權的不滿。然而,茉莉革命的第一站突尼西亞,其2005到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皆在4%以上,2010年也有3%;而眾所矚目的埃及,2005年至今的經濟成長率則在5%到7%之間,並不算差。

再根據聯合國的「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的資料,發生茉莉革命的這些國家,其社會發展情況亦不如想像中負面。根據這份報告,今天埃及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在世界範圍內雖僅屬中等,但與過去的埃及相比卻已經有顯著的進步,從1980年的0.39一路進步到2010年的0.62,其進步速度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同期相比,位居第8名。茉莉革命的第一站突尼西亞的情況與此類似,進步速度位居第7名。突尼西亞在非所得的指數方面表現尤其突出;目前其女性預期壽命為76歲,比經濟高速成長的中國還多一歲,其幼童入學率為78%,中國則為68%。

由此可知,茉莉革命絕非單純的貧困引致反抗的說法所能解釋的。相反地,反倒更可能是經濟快速成長,使其諸多既有的內在矛盾激化所致。


【右看】人口問題,無關顏色
王放(政治評論員)


大中東地區(中東與北非)近來的群眾運動受到舉世矚目,但多數評論者對於這場運動的起因,多半訴諸於「政府專制」、「腐敗」、「民眾貧困」等等,忽略了有一個隱而不顯、卻可能更具決定性的因素,那就是人口問題。

以埃及為例,其人口在2000年時有6,515萬人,到2010年時已有8,047萬人,每年以2%的速度持續增加。目前埃及的人口結構相當年輕化,其2010年的總人口中,30歲以下者即超過60%,而全國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僅為24歲。快速增加的年輕人口儘管是豐沛的勞動力資源,但對於勞動市場的吸納能力也構成嚴峻挑戰。埃及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率大致皆高於5%,但2008年的失業率仍高達8.9%,25歲以下的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5.4%。事實上,這次運動發生的地區,即整個北非與中東皆是如此。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一份研究,北非與中東是世界上兩個青年失業情況最嚴重的地區。

這種因為人口快速增加所導致的就業壓力,恐怕才是此波運動的深層動力,種種政治或宗教意識型態,不過是浮面的修辭。

From:台灣立報2011.03.01

Reference:
Egypt Not Alone in Having Demographics of Doom - Emmanuel'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Zone

The Poverty of Dictatorship - Dani Rodrik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 ILO

International Data Base (IDB) - U.S. Census Bureau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