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2

【立報左右看】政治、經濟,誰勝出?

【左看】藍綠抬轎,資本勝出
李亮(文字工作者)


選戰開打以來,藍綠雙方似乎在「議題設定」上交火不斷;一邊說民生經濟才是重點,另一邊則說國家尊嚴才更根本、更重要。但細究起來,兩陣營在議題設定上的區別似乎又沒那麼截然二分;一方面是藍營內部針對「九二共識」吵得不可開交,顯見絕非忘情於政治,另一方面,綠營的扁長之間竟針對經濟議題的重要性而互相放話,似也不能擺脫經濟的考慮。然而,陳總統一句「經濟搞好未必選得上」,戳破了雙方執著的假象:政治或經濟都是選舉招術,只有勝選才是真的!此為藍綠共同點之一。

共同點之二,在於雙方皆以政治、經濟之二分為前提,接著才來討論兩者的關係。殊不知,此種二分乃資本統治下之自由市場所造成,因人民失去生產工具,必役於資本才得存活,然而此種關係卻以經濟之名獨立於「政治」之外,成為整個社會的無上律令;強調經濟的藍營自不待言,就連綠營的入聯公投,也從不談它對既有生產秩序的挑戰,反倒強調它對經濟的助益。

雙方皆預設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合理存在,接著才來討論如何「干預」或「振興」。如此選舉,勝出者當然是資本。


【右看】終止操弄,回歸市場
王放(政治評論員)


台灣近年來民眾所得停滯不前,加以國際油價、糧價齊漲帶動國內物價上漲,因此藍營以民生經濟議題作為選戰主軸,可說十分自然。另一方面,執政的綠營因此避開經濟而主打國家認同議題,也可說是意料中事。

何種策略有效?依歐美各國經驗,很弔詭的,儘管經濟議題向來受重視,但選舉結果卻經常與此無關。例如,1997年英國大選,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同意「保守黨政府為英國經濟復甦奠下基礎」,但保守黨依舊被工黨擊敗。英國自1832年以來的歷屆政府更替,只有4次可歸因於經濟。

對於這種現象,可能的解釋是:第一,由於經濟優先的思維,執政者往往在選前釋放利多刺激經濟,但這種人為的不當干預很可能造成更多負面效果,因而不被選民欣賞。第二,為勝選而拼經濟,其實大大低估了選民的智慧;選民難道看不出候選人大談民生經濟或是釋放各種利多,不過是在賄賂、騙票嗎?

說穿了,經濟不是選舉可以操作的,反過來,選戰也不是靠經濟來打的,廣大選民其實就像自由市場,自有看不見的手在背後起作用,任何操弄,不論是政治的或經濟的,盡可休矣!

From:台灣立報2007.11.9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