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6

【轉載】企業傳記啟示錄

■作者:徐世輝(企畫人員)

台灣首富為了自己的企業傳記撰寫過程,所引發作者與傳主之間的糾紛,而上了法院。台灣典型的企業傳記,似乎很難避免以企業領導人作為主角,這與國外的最近十年,逐漸興起以企業組織為主軸,而不是以經營者為中心的傳記寫作,是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的癥結點在於,台灣目前的企業傳記書寫方式,主要是沿襲西方媒體在1980年代,所流行的報導方式。當時,西方企業的組織是以明確分工的型態為主,層級越高則越傾向於腦力活動、決策制訂,層級越往下,則完全是依照上級所設定的作業程序、流程,自主性也越低、越像是被動接受命令的「螺絲釘」。

因此,當時的企業傳記,為了讓報導吸引讀者,不可避免的就會將焦點集中在領導菁英的個人事蹟,以及洞燭機先的領導風格,企業主宛如商業版的「民族救星」。

然而,到了1990年代,當西方的企業開始強調組織扁平化,希望員工不再只是聽命行事,而要有一定的靈活度、專業判斷力時,注重組織戰力、團隊運作,而不強調領導者一個人單打獨鬥的管理需求就出現了。

這些需求促成了西方企管類書籍,開始納入組織運作、決策形成過程,而不再是以領導人為傳記的主角。這類不以「造神運動」為內容的書籍,部分也是受到西方企管學界開始注重「企業個案研究」的影響。

這些個案研究,主要是從組織、團隊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經營成功的原因。然而,這類研究、書籍對於企業主個人的公關形象並沒有太大助益,為什麼企業還是願意成為學術單位的研究對象,甚至成為企業傳記的主角?

除了企業公關、產品形象的塑造,更關鍵的是,這些研究還可能從旁觀者的角度,為企業經營困境提出新的觀點,這也是哈佛商學院等學術單位,能累積大量的企業經營案例,甚至得以販售報告來賺取經費的原因。

然而,台灣的企業傳記、企管研究,卻缺少了這個元素,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企業傳記,幾乎只等同於企業創辦人、管理者的「佳言錄」;學術界也很難對本土的企業經營,做出任何有價值的分析。少數受到世界矚目的企業,甚至寧可讓西方學界進行研究,也不願成為本地學界的研究個案。

更甚者,國內學界在近年,竟然只能花錢向西方學術同行取經,學習「個案研究」的書寫、進行方式。這些現象都反映出,台灣的企業經營、媒體報導、學術研究,與所謂的「世界級」水準,其實還有相當的距離。

From:《台灣立報》井邊之蛙專欄 2007.11.2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