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3

眼花

有個老婆婆某天發現自己眼花嚴重,找了醫生來家裡醫治。這個醫生在醫治的過程中,順手把老婆婆家的東西全偷光了。老婆婆眼睛醫好了之後,醫生向老婆婆要醫療費,老婆婆不肯付,兩人鬧上法院。

法官問:老婆婆你為什麼不付醫療費啊?

老婆婆說:因為他沒有把我醫好,反而把我的眼睛變得更糟;我以前還看得到家裡的家具與各種物品,可是現在都看不到了。

《伊索寓言》
---------------------------

故事中的老婆婆是依據家裡的家具、物品來判斷她的眼睛好壞,這可說是一種習慣成自然,一種依賴,但當她眼睛真的好了,面對家具不見的現象,她卻懷疑起自己的眼睛。這種情境,如果以愛情來比喻,就像在愛情中,人們以對方的反應來判斷自己的愛,從中學習、調適,但有一天終於學會如何愛的能力了,可是情人卻已離去,這時人們往往會反過來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愛。

再往更深一點說,那個醫生的角色十分奇妙。為什麼明明要偷東西,卻還要把她醫好呢?很簡單,因為正是有醫療的行為,他才能偷東西,也就是說,正是因為讓老婆婆看得見,所以才能讓老婆婆的家具不見。但關鍵是,這個醫生就以「醫生」的角色被記憶住了,其「小偷」的那一面則在光天化日之下消失了,老婆婆對她的控訴因此侷限於「醫生」的失職,不去懷疑他作為小偷的那一面。

這種情境就像是現代資本主義下的民主政治。原本專制的政治過程因為民主而變得透明了(老婆婆眼睛被醫好了),但是人民的權利、財產卻被自由市場無形的手所掠奪,而人民卻看不清楚真相,依舊只能用「民主」的詞彙批評當權者,要求當權者要民主(醫好我的眼睛)。由於訴求與現實無法對焦,在持續受挫的情況下,人民甚至反過來懷疑民主本身,懷疑自己的眼睛,並寄希望於更好的醫生(統治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