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2

【立報左右看】7.69分上大學

【左看】正視產業結構
李亮(文字工作者)


隨著7.69分上大學的新聞被一再重述,人人都可上大學的幻覺充斥著整個社會,所謂「大學品質下降」、「大學高中化」等等議論甚囂塵上。然而,7.69分絕不表示人人都可上大學,因為有許多非分數門檻已經將許多學生摒除在外了,其中之一就是經濟。私校動輒一學期5、6萬,公校亦要2、3萬的學雜費,對許多人來說早已是難以負荷的重擔。

再者,大學品質下降、大學高中化等等議論,其參照點往往是日後的就業表現;由於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持續維持高檔,似乎便自動反過來證成了前述議論。然而,姑且不論此類議論並沒有客觀評鑑標準的支撐,更大的問題在於背後存在一種「有本事就能出人頭地」的意識型態,把職業成就與性格能力直接連結起來,完全忽略了勞動市場實際上受到多種結構性因素的制約,絕非個人努力就能超越。

最明顯的如台灣長期處在全球產業分工鍊中低利潤的加工製造段,科技與人文社會的許多高階研究都與台灣無緣,勞動市場上能容納的大學畢業生自然受限,高級人才持續外流、大量畢業生學非所用,乃成為常態。



【右看】戳破教育詐騙
王放(政治評論員)


台灣簽署通過的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公約》明訂,高等教育應該逐步做到免費,避免任何人的受教權受到經濟因素阻礙,只要考得上,就應該念得起。然而,台灣的教改顯然走的是另一條路。由於7.69分上大學的情況出現,台灣的高等教育已成為隨便就考得上、卻不見得念得起的局面。

這種教改路線或許有違理想,但卻是市場經濟中的現實。高等教育畢竟不是慈善事業,相反,高教是一種投資,畢業生能夠在未來就業、事業發展上佔據相對的優勢。因此,免費上大學其實是全民給知識菁英補貼,要求受教者付出高價才是公平正義的表現。

但今天台灣高教最為人詬病的問題是,它正逐漸失去投資加值的效果。不論是入學標準的低落甚至幾無標準、未來就業前景的黯淡、以及整體教學資源與品質的稀釋,都讓大眾開始懷疑這不過是一場以教育為名的詐騙。這又以所謂後段大學為甚。

面對這種市場亂象,政府亟需發展一套更加透明、具有公信力的學校評鑑制度供民眾參考,消除教育投資中的訊息不對稱,使劣質學校在少子化趨勢中自然遭到淘汰。

From:台灣立報2008.08.1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