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4

【立報左右看】五成上班族學非所用

【左看】過度市場化的必然
李亮(文字工作者)


根據一家人力銀行近日公布針對大學畢業的上班族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有54%的上班族覺得自己學非所用,並有38%對自己當初選擇的大學科系感到後悔。

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與勞動市場之間本就存在永恆的差距,前者指向未來、指向可能性,後者指向當下與實用性,兩者本就難以完全縫合;更何況人是會變的,過去的興趣未必是現在的目標。是以世界各國無不透過各種國家政策計畫來干預、限縮其中的自由市場成分,使兩者盡量協調、配合。

但問題在於,台灣的勞動市場由於中小企業眾多、勞動法令不健全、職訓系統殘破、開創產業政策闕如(也許電子業除外)等等因素,向來高度彈性化、無政府化,高等教育體系更是以私校為主,大大加劇了教育與就職之間的無計畫性與盲目性,使學非所用在台灣成為常態。

在勞動市場無政府式運作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擴張也就不可能不是盲目的。歸根到底,正是勞動市場與教育體制太過自由市場化,缺乏有系統的國家計畫干預,才導致了人力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右看】市場才是硬道理
王放(政治評論員)


一家人力銀行近日公布調查,有超過五成的大學畢業上班族屬於學非所用,近四成後悔當初的科系選擇,且其中又以法政、文史、體育等類科系居多,而若能重新選擇,則多數希望改念商管、設計與外語。此一調查的意義不該被被解讀成法政、文史等科系的市場價值,而是告訴我們,台灣的法政、文史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在「量」的問題解決之後(人人都可上大學),仍需「質」的提昇,也就是要與市場真正接軌。

人們想到法政、文史學系往往會聯想到人文涵養、經世理想之類的價值。不錯,這些都值得追求,但問題是怎麼做?在整個社會早已是自由市場的前提下,我們迫切需要以「為市場服務」為導向來改造這些科系;比如中文系應該融入流行文化,哲學系應多談經營哲學與潛能開發,等等。

這種改變當然不只是課程的變化,關鍵是整個教育體系必須完全市場化,學校應該作為真正的企業來思考如何生產與銷售它的產品(畢業生),市場績效不好者即任其淘汰。如此,台灣高等教育才有脫胎換骨的一天。


From:台灣立報2008.7.2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