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8

【左右看】林毅夫談超越凱因斯

【左看】第二次是鬧劇
李亮(文字工作者)


日前出版的《世界政策期刊》(World Policy Journal)春季號,刊登了一篇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的深度訪談,林毅夫提出希望推動的主要政策方向是:公私部門合作但以市場為主導,並著重於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

此一發展政策充滿中國經驗色彩。然而,眾多研究早已指出,中國經驗有賴於各種條件的配合,除了容易移植的官方政策之外,諸如:中國特有的中央地方關係;龐大的國有企業部門;完整的工業與農業基礎;充沛而優質的農村勞動力;高壓統治的貫徹等等,皆難以複製。空有基礎建設,實在難以帶動全面的發展。

另外,目前發展中國家一面破壞本國環境與勞工權利,流血出口賺取外匯,一面又將資金匯往歐美金融市場投資投機的模式已經遭遇重大挑戰,此一「全球失衡」的本質,正是全面性的生產過剩。但大興基礎建設的政策,卻將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產能進一步擴大,進而可能惡化當前的失衡。

中國經濟是在政治高壓、勞工困苦與環境危機中取得的悲劇性成功,無視各種條件而企圖複製此一經驗,則恐怕難免於鬧劇式的失敗。


【右看】有待檢驗的新概念
王放(政治評論員)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副總裁林毅夫,日前於《世界政策期刊》春季號發表了一篇訪談錄,提出了「超越凱因斯」的政策方向,引人注目。林毅夫在文中正確地指出,凱因斯當時所使用的「挖洞創造有效需求」比喻,顯示凱因斯並未仔細分析甚麼樣的計畫內容才有助於發展。林毅夫則以中國經驗指出,基礎建設不失為帶動全面發展的主要引擎,尤其發展中國家仍有大量的基礎建設需求,應該引進先進國家資本,透過市場機制投資於此。

值得注意的是,從世界銀行的政策角度來說,此一構想可謂是種「復興」。自從1970年代,大量投資於基礎建設的發展政策遭遇瓶頸以來,林毅夫重新提倡基礎建設,除了反映其中國經驗背景之外,其實也是發展學界思潮另一次鐘擺變化的象徵。

然而,世界銀行過去的成績其實毀譽參半,諸如援助計畫工程由已開發國家廠商承包的綁標式援助、苛刻的貸款條件等等問題,並未被徹底檢討。林毅夫所提的新概念,會不會只是新瓶裝舊酒?或甚至只是替中國或其他新興大國介入此類工程商機做掩護?仍有待檢驗。

From:台灣立報2011.05.11

Reference:林毅夫訪談全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