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2

【立報左右看】 菲律賓成IMF債權國

【左看】放貸還是納貢?
李亮(文字工作者)

2月22日,菲律賓央行表示,菲律賓已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的債權國,去年即參與其「金融交易計畫(FTP)」,向愛爾蘭、葡萄牙、希臘等歐元區國家提供了2.515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SDR)進行紓困。菲律賓不再受國際貨幣基金的制約固是好事,但由此遽然推論菲律賓的國際政經地位已然翻轉,則是大謬不然。

首先,菲律賓的外債數額依然龐大,傳統的債主除了國際貨幣基金,還有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美國與日本政府等等。根據菲律賓央行統計,2011年第三季仍有外債624億美元,比上一期增加約10億美元。自1986年至今,菲律賓的年度政府開支中,光償還外債利息者平均就達25%,若再計入償還本金則經常超過40%,遇償債高峰時每每引發財政危機。

再者,借貸情況是一回事,實際的權力關係則又是另一回事。在「金融交易計畫」中的出資並無法提高其發言權,形同將資金貢獻給由西方掌控的國際貨幣基金去操作。而更重要的另一種權力關係,則存在於階級之間;對於遭受國際貨幣基金緊縮政策威脅的歐洲民眾,或是長年飽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壓迫的菲律賓人民來說,菲律賓的對外貸款都很難說是好事。


【右看】東西方地位的雙重荒謬
王放(政治評論員)

菲律賓央行於2月22日表示,菲律賓已經不再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債務國,反而搖身一變成為債權國,於去年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的「金融交易計畫(FTP)」,透過貨幣互換的方式,向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歐元國家提供了2.515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SDR)用於紓困,未來還可能擴大對國際貨幣基金的參與。菲律賓的情況好轉固然值得高興,然而,像菲律賓這樣的發展中窮國,居然出資供歐洲的已開發國家紓困,形同國家之間的「劫貧濟富」,好不荒謬。

此外,更令人質疑的是,國際貨幣基金2009年為了援助歐元區,將其新借款安排(NAB)規模擴大為5680億美元,雖然美國及其他G7國家仍是最大的出資者,但按區域劃分有31%的資金是來自東亞及東南亞國家,可是按規定這些出資全都與出資國在國際貨幣基金中的發言權無關。如今的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是歐洲人,目前即將改選的世界銀行行長恐怕也仍是美國人。發展中國家對於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的出資愈來愈多,在人事任命及規則制定上的權力地位卻依然沒有相應的提高,這是另一重荒謬。

From:台灣立報2012.03.07

Reference:
˙PIIGs in a Blanket: IMF & Reverse Robin Hood - Political Economy Zone

˙IMF resources: quota, NAB and GAB - Bretton Woods Project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