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31

世界銀行與中國

■作者:徐世輝(企畫人員)

上週,國外媒體報導世界銀行可能、即將尋求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出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一職。消息一出,華人媒體相當捧場,不但扯出林毅夫「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老梗,還明示暗示這個任命與「中國經濟崛起」的關連性,完全與國外媒體不同步。

不過,這些都可能是美麗的誤解。如果林毅夫的新職位成真,那只顯示,中國將成為世界銀行與發展中國家較勁過程中的「戰略伙伴」。

首先,這個消息在之前就有類似的烏龍。世界銀行前任總裁伍佛維茲在去年辭職時,就曾經有消息指出,繼任人選可能會是前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這當然是個大八卦。

如果從更大的範圍來看,孟加拉的尤努斯、中國的林毅夫可以在這些關鍵時刻被提到,顯然與世界銀行從1990年代中期所進行的轉型有關。世界銀行從創立以來,主要的工作就是協助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消除貧窮,不過,這個由先進國家主導的組織,所採行的作法卻往往被批評為不顧各國家的差異,強迫受援助的國家,全盤接受先進國家的自由化政策。

這些反彈聲浪越來越大,大約20年前,桑莫斯、史蒂格里茲擔任總裁時,世界銀行就開始調整援助的政策,不過,多年之後,顯然成效有限,開發中國家的反彈依舊,世界銀行的援助成果也很有限,甚至只能另外「開發」經過購買力平價(PPP)的國內生產毛額計算方法,來顯示世界銀行的政績。

而更大的挑戰,則是來自於開發中國家有意成立自己的援助體系。去年11月,委內瑞拉、巴拉圭、巴西、阿根廷、波利維亞等國宣布,要在今年成立南方銀行(Baco del Sur),以取代世界銀行在開發中國家的地位。而排名美國援助金額第3名的哥倫比亞,甚至公開表示有意加入,也讓世界銀行感到明顯的壓力。不論這個計畫是懷抱改革目標,或者只是開發中國家集體向已開發國家進行權力競逐進行,都顯示世界銀行在未來所面臨的挑戰。

所以,從這個脈絡來看,林毅夫可能任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傳聞,就不全然是「中國崛起」的意義,而有運用中國「轉型資本主義典範」的形象,向開發中國家進行召喚、安撫的策略意涵。

至於,曾在1950年代,由毛澤東率先提出「第三世界」概念,又在近年提出「和平、和諧」訴求的中國,在這個階段是要靠向第一世界,還是與第三世界結盟,就值得中國官方,甚至林毅夫個人深思了。

From:《台灣立報》井邊之蛙專欄2008.01.23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