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31

興業銀行虧損的啟示

■作者:徐世輝(企畫人員)

法國興業銀行發生鉅額投資虧損事件發生後,各方幾乎一致認為事件起因於「內控不良」、「貪婪」、「誠信」。這些看法算是從管理面的「常識」,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以高風險的槓桿操作投資,極力降低投資人才雇用成本的投資模式,未來將會成為業界常態。

主要的變化是從大約20年前開始。在此之前,金融業界公認的業績標竿,主要是「股神」巴菲特所創下的持續數十年獲利、年平均投資報酬率30%的紀錄。圍繞著巴菲特所開創出的投資典範,則是以產業、經濟的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然後分散風險的投資模式。

這是明星分析師、基金經理人(操盤手)的年代,投資被認為是需要高度專業的工作,沒有長期的培養難成氣候。雖然,同時期就已經出現以高風險槓桿、放空等操作方式進行投資的「對沖基金」,但是,號稱注重基本面、整體投資環境的思維,仍然是金融業界的主流。

不過,2000年全球股市的衰退,卻讓高風險的投資模式躍上台面。從2000到2004年,各類基金的投資績效隨股市大盤一起衰退,個別投資機構的衰退幅度一如過去,和大盤相仿。但是,號稱高風險、「避險」的對沖基金,成績卻逆勢向上,打破投資界「高獲利的背後是高風險」的印象。

對沖基金連續4年的相對好成績,改變了11年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幾乎搞垮世界經濟的印象,讓槓桿、高風險的投資,成為業界新寵。影響更大的是,業界發現高薪聘請的明星分析師、經理人,對於預先探知股災的幫助並不大。

於是,號稱將金融世界看成波動無秩序,然後用各種自然科學工具來分析的金融操作模式,就開始成為主流。在這個趨勢下,宛如神來一筆的投資決策,就逐漸被碎型幾何等各種數學、物理、人工智慧的分析所取代;量子力學的博士,一度是華爾街的寵兒,許多單位,甚至想要比照天氣預測的方式,發展一種能預估盈虧機率,然後全自動下單的機器。

投資,於是開始像一種工程、技術,具有艱深專業、偶有超乎預期佳作的分析師,逐漸從主流退位;業界注重的是不是精準的預測、利潤,而是要在有紀律的情形下,以大量的資金投入,穩定的獲得回收。本地所熟悉的明星分析師等於「外資代言人」的投資模式,已然是過去式。

於是,興業銀行事件的要角,是看似資淺的職員。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中東的「石油美元」開始尋求獲利時,類似的事件可能將更難避免。

From:《台灣立報》井邊之蛙專欄2008.01.30

No comments: